官方有回应,西华苑能否实现搬迁?

11月15日,有网友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网站“百姓谈”栏目留言提问,“西华苑何时搬迁”,该网友提出:“鲁商凤凰城,鲁商悦未来,鲁商松江新城,附近西华苑,每到夏季开窗户,很早就能听见西华苑举行葬礼礼炮声,而且附近路口焚烧冥纸冥币天天有,特别晚上,一年四季总有人在烧纸,随着入住人口越来越多,西华苑搬迁已经刻不容缓,已经影响入住业主生活,加之早先政府有搬迁规划,不知道为何迟迟不落实。”
11月18日,哈尔滨市民政局在网站平台进行了回应:“你好,目前西华苑搬迁工作正在选址阶段,待选址完毕会公布搬迁事宜。”这条消息可以认为是官方对该问题的回应,可以推测出,西华苑确实是有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搬迁。

图片

其实,关于西华苑搬迁的传闻,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如果西华苑真的能够搬迁,配合着铁南胡同的拆迁和测绘路——健兴路的打通,对周边居民都会是重大利好,特别是对鲁商各小区、大众新城和学府绿景苑的居民们,生活居住环境和交通情况都会有很大改善,不知这次搬迁传闻能否真正的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海南绿色殡葬进行时 让生命回归自然

海南绿色殡葬进行时 让生命回归自然

2020-11-04 22:23·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1月4日消息(记者 韩星)“这片节地生态绿色安葬示范区占地40亩,免费向具有东方市户籍的城乡居民提供,分树葬、花葬、草坪葬以及生态土葬区,平地深埋,不留坟头。”11月4日,海南省政府在东方市召开全省推进绿色殡葬现场会,全省各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东方市金山公墓现场观摩,在解说员的介绍下直观感受东方市绿色殡葬改革工作的经验成果。

放眼望去,这里既没有林立的墓碑,也没有明显的墓穴。墓区环境优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花草相间,疏影暗香,是一座花园式生态陵园。当天,现场观摩团还去到了东方公益性生态公墓马岭公墓,公墓内成片的松柏树依山坡而立,一条条石板路将树林分成一个个安葬区,小型墓碑整齐排列,显得肃穆清幽。有观摩团成员称赞道:“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又保护环境,让生命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方式值得推广!”

东方市近年来以公墓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整治农村乱埋乱葬,积极倡导文明丧葬新风的做法是海南全面推进绿色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当前,海南正从推动绿色葬法改革,加强生态公墓建设,提高绿色安葬服务水平等方面推动绿色殡葬顺利进行。

何为绿色殡葬?绿色殡葬是指在殡葬活动中的殡、葬、祭3个方面,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使殡葬活动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殡”,要文明治丧,简办丧事;“葬”指骨灰(遗体)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祭”,要以环保、节约、低碳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

近年来,海南坚持把遗体火化作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攻坚战的工作重点,把提高火化率作为主攻方向,海口市全域划为火葬区,全省火化率稳中有升。规范遗体(骨灰)安葬(安放),新建公益性公墓全部推行墓碑小型化、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的生态节地安葬。推进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18个市县(不含三沙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制定出台惠民殡葬补贴政策。推进绿色文明祭扫,烧纸、焚香、放炮等传统祭扫方式明显减少,鲜花祭扫等环保祭扫方式逐渐兴起。

《海南省推行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明确,到2023年,实现殡仪馆、公墓、骨灰楼、殡仪服务站覆盖全省城乡人口,基本满足群众丧葬需求。火化率大幅度提升,火葬区遗体火化率达到100%,全省遗体火化率达到50%以上。

在当天的现场会上还举办了殡葬改革政策专题讲座,要求各市县抓紧编织殡葬基础设施规划,全面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大力推行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

市县做法:

东方

2010年东方市委市政府启动殡葬改革,以公墓建设为切入点,重拳整治农村乱埋乱葬现象。自启动殡葬改革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3.5亿元,建成市、镇、村三级公墓9座,共有墓穴12万余位,有效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墓葬需求。同时依法整治全市“三沿七区”可视范围内乱埋乱葬现象,共搬迁7.1万座坟墓到公墓安葬。实现了无序安葬向有序安葬、由“乱埋乱葬” 向集中安葬、由传统安葬向生态安葬的成功转变,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海口

2018年2月,海口市出台了《海口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实施办法》,全面启动绿色殡葬改革。推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推行凭火化证领取丧葬费、抚恤金政策。推行惠民殡葬。海口市还制定出台了“海口市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了殡葬改革议事机制,同时完善配套政策与考评办法。

五指山

五指山市相关部门深入一线,指导基层将殡葬改革和摒弃旧风陋习列入《村规民约》, 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红白理事会作用,引导民众安葬不留坟头、不立碑记的生态习俗。此外,该市落实《五指山市惠民殡葬补贴方案》,鼓励和支持本地户籍死者实施火化, 对符合条件的逝者家属一次性发放惠民殡葬补贴4000元,属于民政对象的另加补贴1000元,目前惠民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

琼海

2019年1月,琼海市政府出台《琼海市殡葬事业2018-2025 年发展规划》,琼海市初步预估将设置市级公益性公墓2个,镇村级公益性公墓14个,面积共计1306.44亩。其中,市级仙安园公益性公墓占地416亩,已列入2020 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计划,预计投资3亿元。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多规合一”用地性质调整、用地预审和规划选 址意见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等工作,下一步将编制初步设计和概算,争取明年动工建设。

去年海南投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3亿元

去年海南投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3亿元[图]

2022-03-29 19:16·海口网

海口网3月29日消息(记者陈捷 见习记者韩俊元 摄影报道)3月29日,记者从海南推行绿色殡葬情况暨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海南投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3亿元,发放惠民殡葬补助资金760.5万元。

去年海南投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3亿元[图]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捷 摄

据介绍,自2019年4月,海南印发《海南省推行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以来,我省建立统一领导协调机制,兴起绿色低碳文明祭扫,形成了逐步实行火葬,全面推行生态土葬的殡葬改革路子。在各市县、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有效推进下,我省殡葬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殡葬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补齐民生短板,推进设施建设。全省共有殡仪馆2个,骨灰堂2个,在建殡仪馆1个。公墓82个,其中公益性公墓73个,经营性公墓9个,公墓总占地面积1.7万亩,墓位87.1万个,剩余墓位42.7万个,市县级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到80%,基本满足群众安葬需求。2021年,全省共投入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2.3亿元,其中,白沙县金福陵园公益性公墓、屯昌县横岭公墓二期、琼海市长青园公益性公墓、万宁市和乐镇公益性公墓一期等4个公益性公墓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行丧俗改革。立足我省殡葬改革工作实际,坚定不移推行火葬,海口市、三亚市全域划为火葬区,倡导遗体火化后骨灰采取格位存放及其他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暂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区,新死亡人员进入公益性公墓安葬全部不留坟头,墓碑小型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群众祭扫,预约祭扫、网络祭扫、代祭服务、鲜花祭扫等低碳环保祭扫 方式逐渐兴起,2021年,全省60余万人通过网上云祭扫、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方式开展祭奠活动。

三是坚持公益属性,全面建成惠民体系。全省18个市县(不含三沙市)制定出台惠民殡葬补贴政策,公益性公墓对辖区户籍死亡人员免费提供。2021年,全省共发放惠民殡葬补助资金760.5万元,初步实现了保基本、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深入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殡葬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四是完善政策规定,殡葬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省和市县全部建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协调制度,推行绿色殡葬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考核内容,配备村(居)殡葬信息员3123名,建立村(居)红白理事会2117个,村(居)殡葬信息员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省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和推行绿色殡葬应急处置预案,发布3个绿色殡葬省级标准。启用殡葬政务信息直报系统,录入殡葬信息23.9万条。

禁止炒买炒卖墓穴、一次性缴费不超过20年……《海口市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正式公布

《海口市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正式公布

2021-02-23 19:18·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2月23日消息(记者 党朝峰)日前,《海口市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自2021年3月3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据了解,《办法》的制定是新形势下与国家殡葬改革要求相适应,是落实《海南省推行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文件精神,实现殡葬管理规范化和完善惠民殡葬政策的目标要求。加强公益性公墓(以下简称“公墓”)建设和管理,有利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对整治当前殡葬领域存在的散埋乱葬等乱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办法》规定,公益性公墓严禁从事经营活动,建成后为辖区户籍居民提供安葬(安放)服务。收费对城市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以及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丧户,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减免。禁止巧立名目乱计价、乱收费,禁止炒买炒卖墓穴。

禁止在耕地、林地、保护区等地区建公墓

公益性公墓建设和使用应当坚持节约用地和移风易俗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严禁占用耕地、林地,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禁止在下列地区建造公墓:

(一)耕地、林地;

(二)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三)河湖、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及水源保护区。

前款规定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埋葬骨灰的独立、合葬墓穴占地面积分别不超过0.5、0.8平方米

公益性公墓原则上市(区)级公墓不超过500亩,镇级公墓不超过200亩,村(居)委会或自然村建设的公墓不超过50亩。

公益性公墓的建设采取“先建园、后建墓”“见林见绿不见墓”的思路,坚持“占地小、碑卧倒、硬化少、绿化好”的建设要求,公益性公墓内所有墓位一律采取小型化卧碑。

公墓内可以建设独立墓穴或合葬墓穴,埋葬骨灰的独立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5平方米,埋葬骨灰的合葬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鼓励采用节地生态安葬。

禁止巧立名目乱计价、乱收费 禁止炒买炒卖墓穴

公益性公墓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循公益性原则,并符合《海南省公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墓位按规划依次使用不得自选。禁止巧立名目乱计价、乱收费,禁止炒买炒卖墓穴。

坚持“管办分离”原则,公墓建成后可建立公墓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运行管理,或者委托第三方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日常监督。

公益性公墓严禁从事经营活动,建成后为辖区户籍居民提供安葬(安放)服务。公益性公墓收费,由公墓服务单位持民政部门的备案、实际成本核算等相关材料向市物价主管部门申报,市物价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在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非营利并兼顾居民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对城市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以及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丧户,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减免。

为夫妻健在一方、高龄老年人、危重病人预订墓穴(格位),可以不提供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但应当提供被安葬人的身份证明。每个被安葬人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身份证明只能购置一个墓穴(格位)。使用全省统一的《公墓安葬证》和《骨灰安放证》。

使用公墓一次性缴费期最长不超过20年

公益性墓地使用人对墓地穴位只享有使用权,不得转让或买卖墓穴(格位)。

在公益性公墓内安葬(安放)骨灰,公墓管理单位应当与办理人签订骨灰安葬(安放)协议,并一次性缴纳管理费用。缴费期按年计算,最长不超过20年。

期满仍需保留墓穴(含骨灰堂骨灰存放格位)的,公墓管理单位应当在期满前180日内通知使用人办理续期手续,使用人继续使用或自愿迁移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办理续租或迁出手续。期满1年未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墓管理单位应当书面或者电话通知使用人,无法联系的,应当在市级以上报刊刊登公告,公告满7日仍不办理的,按无主墓处理。

公益性公墓原则上为具有海口户籍的居民使用。辖区户籍居民去世后,可到市、区公益性公墓安葬,农村公益性公墓经村集体同意可接受祖籍是当地的人员及长期在当地居住的外地户籍人员安葬。

海口殡仪馆加强疫情防控 守灵厅治丧人数限制10人以内

海口殡仪馆加强疫情防控 守灵厅治丧人数限制10人以内

2021-01-11 16:50·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1日消息(记者 韩星)1月11日,海口市殡仪服务公司发布公告,即日起至疫情解除前将加强馆内防控措施,进馆人员须全程佩戴口罩、主动配合门岗人员做好信息登记、体温监测、核验绿码、消毒等防护工作,待工作人员示意可通行后方可进入馆区。

据介绍,海口市殡仪馆工作时间为8:00-16:00,治丧家属可根据实际安排,错峰前往办理业务。为避免人员密集,殡仪馆将采取引导取号办理、专业分流疏导、分批分段等方式有序引导群众依次办理业务。

为减少聚集规模,控制治丧人数,海口市殡仪馆规定,在业务大厅及火化车间内办理业务的家属不得超过3人,其余随行人员请到厅外空气流通处分散等候。进入守灵厅的治丧人数限制在10人以内,进入中型告别厅的治丧人数限制在20人以内,进入大型告别厅的治丧人数限制在50人以内,前后左右间隔须至少在1米以上。尽可能简化丧事办理流程、缩短治丧时间。

对于体温超过37.3℃,伴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或健康码非绿码的人员,暂不允许进入馆区;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请自觉向工作人员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入馆。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浅谈中国的丧葬制度和礼仪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丧葬制度的传承

1、先秦时期

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行为,他们在死者周围撒以红色的赤铁矿粉粒,并有石器和装饰物陪葬。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灵魂的概念,同时也希望灵魂能够永远不死。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认为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从殷商之后,中国人喜欢厚葬的原因。

丧葬制度是一个讲究身份地拉的制度。贵贱阶层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墓室大小不同。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米,大则超过上千平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几个平米。二是棺椁档次不同,贵族除装殓尸体用棺外,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并涂以多层漆,附贴上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

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埋于墓坑中。其三,贵族墓葬中有人陪葬,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中无人陪葬。其四,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档次高,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使用的石铲、蚌镰等物品。地位更为低下的奴隶, “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死后被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体任野兽撕啃。

由于殷人尚神鬼,所以在殷商时期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从劳动工具到生活用品,从贵重的礼器和乐器,应有尽有。

西周时期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已基本定型。在丧葬方面,墓葬也是根据同一家族有规划地布置安排,成片组成族葬,家族茔地相对固定。葬制和葬俗都保持相对的一致,丧葬文化中所规定的种种礼俗,如墓地风水的选取、服丧期间的各项禁忌、祭品和冥纸安排上的差异等,在西周已具成熟,逐渐形成特定的丧葬文化心理,也对后世丧葬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在丧葬的一些礼制上,做了相应的补充。此时的葬制,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明确规定了葬礼日期:“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五制》。)。

战国时期铁器成为丧葬礼仪中的重要陪葬物。另外,很少再用人做殉葬品,而代之以木俑、陶俑,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秦汉时期

秦国皇陵有着秦人磅礴大气的特点,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是秦陵的重要特征,也是后来帝王陵墓的“样板墓”。

秦朝厚葬风俗,对两汉的丧葬习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时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也有了厚葬的条件。 “事死如生”观念的流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

“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木需)楩(木丹),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成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奢。”为了墓葬不惜倾家荡产,造成墓葬之豪华,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墓葬的特点是:富贵之家,在葬埋尸体之后,不仅要垒一大坟丘,而且还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上墓主的身份、官职及生平经历等。同时设立墓园,内中立墓阙,立石人和动物石像,以此象征主人的富有和排场。墓地也会建筑坟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下墓穴更是极其奢华。为了让死者能继享幸福生活,就在墓中仿建院落,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也是当时富人攀比的对象。

汉代的陪葬品除了传统的实物外,还开始把金银及艺术品埋入墓中。此时开始用砖石砌作墓室,富贵之家把砖墓仅作外椁,仍用木椁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西汉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多采用异穴合葬的新礼俗。为了解决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礼俗中出现了“厝”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义。即将 先死者停柩一侧,再待后死者一同安葬。此俗历经数千年的沿袭,至今民间仍有厝的葬义。

汉代墓室大多由石、砖、砖石混合三种建筑材料建成,而在石、砖上都刻绘有画,早期的汉墓多以建筑物为题材,画像多刻绘在墓门、主室门的主柱和门扉上,将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刻划入画面,以象征阳间住宅。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也影响了汉画的内容。汉墓也出现了歌颂智勇忠义的画像。例如,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出土的历史故事画像约占人物画像总数的20%。

从汉代开始,墓中开始出现神话人物或者白虎、青龙等神物的画像,其意在辟邪、升仙。也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情况的画面,如骑射、出行、舞蹈、宴飨等内容,这些画常安排在墓的前室周围和主室二侧。在墓门上刻铺首衔环,绘有吉祥的朱鸟,象征死后吉祥如意。在墓葬盖顶上刻日轮和满月,日内刻三足乌,月中刻蟾蜍,日月周围繁星密布,还刻有长虹之类的天象图和二十八宿的星相图,每一星相和天象都象征一种社会上的人事。墓中的伏羲、女娲画像,反映了对生殖的崇拜,希望在阴间也繁衍不断。

汉代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大致分为金属类和陶器类。金属器有:驽机、剑、铃、带钩、钱、盖弓帽、鎏金铜钉帽、兽面形饰等。陶器主要有:鼎、壶、敦、瓮、奁、仓、俑、盘等。

墓前植柏是秦汉以来的风俗。《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云:“墓上树柏,路头石虎。”“铭旌”也叫“柩”,稍晚则称作“幡”,是招魂的标志。《礼记·檀弓》云:“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郑玄注:“明旌”为“神明之旌”,此处的“神明”指死者的灵魂。

汉武帝以前,承接秦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于芸芸众生中极为盛行。敬鬼事神,建功修德,以求神鬼的点化而获长生不死,因此汉初喜欢在重大国事决策前,常问巫占卜,敬神而重巫,巫者成了联络人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祭祀鬼神的庙宇也有很多。文帝时 “街巷有巫,闾里有祝”(《盐铁论·散不足》。)鬼神观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于其各自的内心深处,将宗祖崇拜与鬼神崇拜紧紧地凝结在一起,事死如生,这是汉代墓葬豪华的另一个原因。

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与以前的神权并驾齐驱,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儒家思想给丧葬礼仪带来了特有的繁琐性。

3、魏晋至明清时期

魏晋以后,佛教占领了人们的思想,佛教的灵魂永生、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观念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加上东汉中期道教开始兴起,佛教僧人与道教道士积极参与民间祭祀活动,儒、释、道三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经过长期的斗争浸染,互取所长,渐渐走向吻合。

从三教对人们丧葬意识的影响来看,儒教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对人的行为意识起主导作用,道、释二教仅起辅助作用。儒教两千余年来形成的厚葬之风和伦理道德规范,使得人们在葬仪方面,只有陪葬数量的差异,而没有厚葬观念的差异。上至贵胄富商,下至平民百姓,在对待厚葬这个问题上,观点一致。厚葬在封建社会一定意义上成了人们立身处事的标尺。

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经济萧条,厚葬之风有所收敛。

统治者身先士卒,曹操在《遗令》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武帝纪》。)

魏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阻止了厚葬之风的蔓延,魏晋时期民间崇尚新葬俗:在墓前立碑的同时再于墓内放置一块墓志铭,在墓门处放陶质兽,俗称镇墓兽。该兽或踞或卧,面目狰狞,张牙舞爪,使人恐怖,墓主希望借助镇墓兽吓退侵犯坟墓之人。

隋唐期间丧葬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墓中置放彩绘陶俑,墓壁彩绘青龙白虎,墓顶绘日月星辰。宋元墓葬,使用仿木建筑结构的砖墓,并盛行焚烧火纸的葬俗。用纸扎制偶人、明器,在送葬的路上焚烧或堆放于坟丘之上。

明朝开始,西方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出现了反理学、重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人们对于金钱和享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世风轻浮侈靡,世人只图现在快活,少管身后一切,因此墓葬内容日益简单,随葬物品多由象征性物品取代。但是贵族之墓仍相当豪华。明朝薄葬不是说不愿意花钱,而是不愿把钱财埋入地下。贵族富人在办理丧事时总是竭尽全力大摆筵席,大行斋醮,“丧则棺椁衣食,哭诵讣告吊奠,咸尊家礼。若夫客至张筵,伎乐杂,延僧供奉,讽经破狱,以及引发之日,冥器刍灵,充塞道路,务以华观为悦”(《古今图书集成》)。

明清之后,经过多次改革和演变,葬俗改除了传统丧葬上的弊端,体现了时代进步和民众思想认识的提高。但是丧礼信仰和观念的变化很难,故而丧葬礼仪仍依旧礼而行。

长不送幼,夫妻不相送

汉族传统葬礼上,有很多注意事项,诸如长不送幼、夫妻不相送、送客不出门、报丧不进门等传统葬礼习俗,都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丧家如果不注意这些,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且听小编一一为您道来。

其一、三天不出门、不扫地:家中有丧事,孝子三天不出门,其他一切事宜均交由管事者代办,除非登门报丧(部分地区有孝子登门报丧的习俗);三天不扫地,孝子们深陷悲痛之中,丧亲之痛无以言表,自是无暇顾及清扫门面了。

其二、送客不出门、不戴孝访客:有亲朋前来吊唁,吊唁完毕如需送客,只需送到家门口;戴孝的孝子不能进别人家,甚至连宅子边都不能站一会,以免给别人带来晦气。

其三、香火不断、香和长明灯不灭:香火不断,寓意死者后继有人;长明灯不灭,给死者照亮回家的路。

其四、报丧不进门:孝子报丧不能直接进人家门,要在门外喊,等有人来接后,行跪拜大礼,并告知出殡时间。

其五、份子钱不能过后补:丧家为死者举行葬礼,也是要收份子钱的。如果因事不能按时参加葬礼,过后是不允许补的,忌犯重丧。

其六、春节期间不办丧事、不报丧:如果是直系亲属,可以参与报丧,但春节期间不举办出殡仪式,最好向后延长1-2日。

其七、当年办完丧事,春节不拜年(也不接受拜年),不贴春联,不参加宴席、喜宴。

其八、家中镜面、喜庆画面等需用黑或白布遮盖,以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尊重。

其九、夫妻不相送(指不参加送别葬礼):这或许是孝眷去送葬,老伴在家执掌出殡后的其他事宜,旧时还要准备饭菜(现今是到饭店了,所以也有老伴到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的)。

其十、长者不送幼(指不参加送别葬礼)。正所谓“白发人不送黑发人”,据说这是因为白发人过于悲痛,防止身体不适或出现情绪上的更大波动,进而酿出更大悲剧。

老人去世后办理丧事一般流程

一、开死亡证明:

正常死亡的遗体凭医疗卫生部门所出据的“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正常故于家中的老人可凭相关户籍资料到居委会、村委会出据的死亡证明。

二、联系治丧服务机构:

联系治丧服务机构,确定治丧总管,确定丧事仪式、流程及方案,其中包含选定殡仪馆,预定殡仪车、告别室等事宜。

四、在殡仪馆:

举行告别仪式,火化遗体后,最后交纳丧葬费用。

五、选墓,购墓,安葬,也可以老人临终前把墓地选好,火化完直接安葬即可。

选墓根据您的大概预算,选择哪个公墓,唐昭陵墓园可以为您提供一条龙服务,代您免去办理手续时的一切麻烦事情。

六、举行安葬告别仪式

1、请在告别仪式约定时间前15分钟组织亲友集合,并在礼仪人员引导下检查礼厅布置及殡仪用品等。亲友确认遗体,并由殡仪馆礼仪人员扶灵入室。

2、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举行告别仪式。

不可不知的传统丧葬习俗

“生”与“死”连接着人生的始终。我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说法,丧事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丧葬礼仪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为核心,反映的是百姓送死问丧的基本方式。“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非常繁缛的礼仪习俗。身份的不同,规格和仪程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不同,丧葬习俗也各有不同。随着社会发展,殡葬改革,旧时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民俗:

“葬礼”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期许

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此,死亡也意味着死者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的世界。”

而葬实际上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幻想,具体又影响到三种丧葬观念:让死者回归大自然;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因此,又衍生出土葬、火葬、水葬、树葬等形式多样的丧葬形式。

礼仪:

从丧葬礼仪结构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之礼。据清代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临终,丧主及以次男女皆跪哭,撤卧荐,携纸钱出村外焚之,凡服内亲属随丧主向社坛香烧乞水,回至房中,抬尸入殓床,启尸于堂中之殓床。前设灵位,以纸为之,即魂帛之意。含尸金银币外,兼用茶叶米。

民间对死者进行吊唁,又称“白喜事”。吊唁者都穿白衣,以志悲哀。旧时,南昌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甚至可以多达14个环节。其中又以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过程最为繁琐,守灵则最为劳民。

守灵三天

人死之后,由其亲属将遗体移入厅堂草席上,设置灵堂。如死在外地则不能进屋,在屋外另搭灵棚。灵堂前挂白幔、设灵牌、香炉、酒杯、供果、三牲、斋饭等物。灵柩用两条长凳承放,男停堂东,女停堂西,子媳穿白长衫、披麻布,着白袜、草鞋或缀白布鞋,戴竹箬丧冠,挂一朵白花,父丧冠左,母丧冠右。孙辈均穿白布孝服。亲友们在出殡前要不分日夜一直守在灵堂。

寿衣“七上八下”

给死者更换“寿衣”、包裹尸体、装入棺材的全过程,谓之“入殓”。给死者换“寿衣”,要先挑选吉日良辰,决定入殓、出殡、下厝时间。由孝男孝女去帮其换衣。寿衣的布料是绸料或布料,换上寿衣以及布袜、布鞋,口中放一银币,俗称“下含”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捧脚,放死者入棺,再在死者身上铺上“百子寿被”,最后盖棺,钉上四枚“子孙钉”。

海口将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范围

海南日报记者近日从海口市民政局获悉,根据《海口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绿色殡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海口将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范围。

根据《办法》规定,具有海口市户籍,并在海口市殡仪服务机构实行遗体火化的,可享受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补贴项目为:1.遗体接运费(普通殡葬专用车,限主城区范围内,含车辆消毒);2.遗体消毒费;3.遗体存放费〔3天内普通冷藏(冻)柜〕;4.遗体火化费(普通火化设备);5.骨灰寄存费(不超过1年)。上列项目的补贴最高限额标准为1640元/具,在限额标准内实报实销。

《办法》指出,对具有海口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定期抚恤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和自行选择火化的土葬区人员,在海口市殡仪服务机构火化的,海口市政府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对具有海口市户籍,火化后实行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海葬等绿色生态、节地葬法的,海口市政府再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据介绍,从2018年3月28日至2020年7月31日,海口市惠民殡葬补贴申请人数合计1742人,发放金额逾256万元。